長安鎮起源于東晉,始建于北宋,有千年的歷史。
長安,古稱靖康。遠古時代的長安原是淺水灣。春秋時期,長安還是一片沙洲,至三國后期,遂成陸地,晉代開始才有人在這一帶活動。
據《靖康譜》記載:西晉惠帝(司馬衷)元康元年(公元291年)已在此地建鹽場,為東官九都六圖屬地。宋太祖開寶五年(公元972年),長安稱靖康鹽場,"西自雙崗瀝口、東接新安(今寶安)迤麗數十里。民以利漁、灶鹽、采莞草為生",逐漸形成村落。北宋天年起,由于金兵南侵,我們祖先經福建、江西等地流落到此,村落迅速擴大,并出現一些新的村落。
清雍正三年(公元1725年)的《都邑檔棚》記載,當時的靖康仍為莞邑第九都第六圖。乾隆三年(公元1738年),靖康鹽場并入歸德鹽場,屬東莞第七都第五圖。清末,虎門太平(含長安)一帶的鄉紳設立蓮溪局(非官方組織),故長安又有"蓮溪"之稱。
長安明代有大井圩,清末建立萬和圩,民國時期歸虎門管轄,俗稱“下里”。民國三十年(1941年)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,取名長安圩,以后就采用長安為正式鎮名。
長安鎮位于東莞市最南端,坐標為北緯22°44′—22°50′之間,珠江口東南岸,東連深圳寶安,西接虎門古鎮,地處廣(州)深(圳)經濟走廊中部,距深圳市區55公里 ,廣州市區90公里 ,東莞市區30公里,是廣州、東莞與深圳交通往來的南大門。 [2] [11]
地質地貌
地質
長安鎮的山大部分都分布在北部,山體內部以花崗巖為主,且有較多基巖露出,表面為砂頁巖,經風化發育而成赤紅壤。山體風化層較厚,一般都在4米以上。
中部和南部的土質為紅壤,底層(離地表0.5—2米)為白色的細砂。這種細砂顏色很白,似受海水沖刷而成,實際上是花崗巖風化物,距山地越遠,白色的細砂埋藏越深。 [12]
地貌
長安鎮地勢北高南低,靠山面海,地貌類型豐富。北部為山地、丘陵、臺地,中南部為沖積平原和灘涂、海域。
?